东联镇人大以“新风辩论会”绘就乡村振兴文明图景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为乡村振兴锚定航向,而“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正成为破解乡村发展精神桎梏的关键抓手。高价彩礼的沉重负担、婚丧大操大办的资源浪费,不仅消耗着村民的物质财富,更束缚着乡村的精神活力。在此背景下,东联镇人大主动担当,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为纽带,联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新推出“新风辩论会”系列活动,让“高价彩礼该不该降”“人情往来如何守温度”等民生话题走进乡村赛场,用乡土智慧碰撞思辨火花,以唇枪舌剑打破陈规陋习,探索出一条“代表履职+群众参与+法治教育”三位一体的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
扎根群众:让议题从“民声”里来,到“民心”里去
移风易俗的生命力在于贴合群众需求,东联镇人大始终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准则,将“接地气”作为议题设置的第一标准。镇人大牵头建立“群众提、群众议、群众改”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村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入户走访听民声、村民座谈集民意,把群众最关心、最头疼的“急难愁盼”梳理成辩论议题。从“高价彩礼是否加重家庭负担”到“农村人情往来是否需要划定边界”,再到“丧事大操大办是传统传承还是陋习延续”,20余个辩题精准击中乡村治理痛点,既让群众有话可说,更让讨论有价值、有深度。这种“选民当主角”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政策宣传“单向灌输”的弊端,让村民从移风易俗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为后续工作开展筑牢群众基础。
多元共治:让道理在“交锋”中明,在“法治”中立
要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乡村,不仅需要群众愿意听,更需要大家听得懂、辩得明。东联镇创新构建“3+X”辩论队伍体系,以村居调解员的纠纷调解经验、红白理事会骨干的民俗熟悉度、乡贤代表的威望影响力为核心,每期邀请对应选区的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参与,用不同视角拓宽讨论维度,让辩论更具说服力。同时,司法所、法院等法治力量全程介入,通过“案例解剖+话术训练”专题培训,累计提升50余名“农民辩手”的辩论能力,让他们学会“用乡音讲法理、用土话辩是非”,让法律条文变得鲜活易懂。
在此基础上,镇人大设计“五阶互动法”,通过“辩前宣传造氛围、立论交锋亮观点、自由辩论探本质、观众互动聚共识、专家点睛明方向”的阶梯式场景,让道理在层层递进的交流中越辩越清。当村民在辩论中看到身边人分享“因高价彩礼致贫”的真实案例,听到法律工作者解读“大操大办可能引发的纠纷风险”,原本模糊的“对错”逐渐清晰,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成效显著:让陋习在“新风”中散,让乡风在“节俭”中聚
一场场辩论会的持续推进,正在东联镇催生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变革。选民们在思想交锋中深刻认识到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危害,从“习以为常”到“主动抵制”,观念的转变带来了行动的革新。截至目前,“新风辩论会”已成功劝导39户家庭放弃铺张办事,累计节省资金35万余元,20余场原本计划大摆宴席的婚丧活动,最终改为温馨简约的家庭聚餐。曾经“谈婚论嫁先谈彩礼”的攀比风气明显降温,婚丧嫁娶的规模与费用实现“双下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节俭之风在乡村悄然兴起。
机制延伸:让治理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短期”走向“长效”
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需要长效机制保驾护航。东联镇人大以“新风辩论会”为起点,不断延伸治理链条,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人大代表在辩论会中倾听民意、收集诉求,进一步畅通了“民声上传”的渠道,让选民的心声有处说、合理诉求有人应;村民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自治意识被充分激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级事务协商等公共事务,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镇里组建的乡风监督队,累计劝阻各类陋习150余起,形成“人人参与监督、人人践行文明”的共治格局;创新设置的“新风履约榜”,通过展示践行文明新风家庭的事迹,联动“善行义举榜”,让“主动践约”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从毛桥村的“抵制高价彩礼”辩论会,到永丰村的“遏制人情债”宣讲,再到永新社区的“丧事简办”讨论,一场场活动串联起东联镇的文明脉络,实现了基层治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深刻转变。
文明新风的培育非一日之功,移风易俗的推进需久久为功。下一步,东联镇人大将持续深化“代表沉下去,民声浮上来、治理提效能”的工作路径,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长效机制,以“新风辩论会”为支点,撬动乡风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绘就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乡村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