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人大常委会对郊区江北区域交通道路建设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为全面了解郊区江北区域交通道路建设情况,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的交通网络,推动道路建设过程中代表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8月29日上午,铜陵市郊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结合听取和审议区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对郊区江北区域交通道路建设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会上,5位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围绕交通与产业、文旅融合以及道路规划、日常管护、交通人才等方面提出问题。区政府副区长余炜、区交通局、区人社局、区文旅体局负责同志到会回答。代表着全区人民关注江北区域交通道路建设的“热点”问题接连提出,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应询者一一答复,既有政策解读,也有措施陈述,更有对今后工作的整改和承诺。
这是本届区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三年采取专题询问的形式对区政府开展监督工作。这是面对面的监督,是为人民而问,彰显了人大的力量。
为使此次专题询问问出成效、问出重点、问出水平,常委会进行了多次调研、视察、研究、讨论,期间深入陈瑶湖镇、灰河乡等项目建设现场,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江北区域交通道路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视察。召开专题协调会,通报专题询问实施方案和准备情况。主任会议听取专题询问相关准备情况,力求专题询问问到“点”上。
在本次1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没有客套寒暄,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询问直奔主题、简明扼要,应询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询问现场气氛热烈,问出了真问题,答出了实内容。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庄内通往产业基地和“网红打卡点”的道路狭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产业和旅游的发展。为此,区人大代表古凤仙提问:“为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下一步在农村“产业+公路”、“旅游+公路”方面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您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我区达四级以上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900公里,其中路面宽度5米及以上比例已达50%,沥青路面的占比78.7%,满足了一定的产业及旅游发展。但路面宽度3.5~4米仍有46%,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辆出行,给乡村产业运输和旅游出行带来不便。当前受制于土地、征迁等问题,正积极推进逐步改善。”区交通局、文旅体局负责人还回应称,目前全区已建成普济圩四支渠路和普惠路2条共10公里产业路,建成旅游路2条共5.6公里,分别是周潭茅山风景区旅游路、大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路。下一步将深入挖掘“交通+资源”、“交通+旅游”、“交通+产业”,围绕“围绕两湖一山,提升两条公路”目标,谋划市域“环山绕湖”快速干线大通道,提质改造X003周老路、X305灰陈路,形成交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近年来,我区一批重点交通网络工程和农村公路相继开工建设或完工,大大便捷了群众出行,就今后路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工委副主任、区妇联主席朱爱华提问下一步工作总体思路和举措是什么?
“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重要指示,实施好‘四好农村路’建设,聚焦‘一江两岸’和‘跨江发展’战略方向,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外联’,抓住高速、国省干线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实现对外互联互通,如近年来G3大桥、天天高速、江北铁路专线等。二是‘内畅’,通过未来几年‘联网、补网、强链’建设,串联江北区域主干路网,实现产业、旅游大贯通。”区政府副区长余炜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公路规划建设,深入发展“交通+”;要提升道路管养水平,改善道路生态品质;要发展公路新质生产力,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不断优化我区公交服务水平及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一问一答间,督促政府作出合理解释与承诺,探讨了问题和难题解决之道,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推动了政府职能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对专题询问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将进一步归纳整理,结合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转交区政府研究处理,明确责任和时限,推动代表的意见、建议更直接、更有效地落实到政府工作中,以“问”促改、以“问”解难,真正发挥专题询问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