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杂志报道我市人大推进高质量立法的相关经验做法
发布日期:2025-06-20 11:19
来源:铜陵市人大 阅读: 次
近期,《中国人大》杂志2025第11期刊发了《铜陵:以“小切口”立法厚植幸福底色》一文,报道我市人大在推进高质量立法中坚持“小切口”、“小快灵”的相关经验做法。现将全文刊登。

铜陵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万里长江穿境而过,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恪守立法为民理念,以重点领域法治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回应民生关切。通过 “小切口”、“小快灵” 的立法实践,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转化为具体法规条文,让每一部法规都饱含民生温度,确保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铜陵市人大常委会落实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立法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使人大立法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始终保持同频共振。严格落实重要事项向党委汇报制度,立法规划、立法计划报请市委审定,所有的单项法规在表决前均报市委同意,确保立法工作充分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志。立发展之法,为高质量发展夯基赋能。近年来,铜陵锚定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最优营商环境目标,在“四送一服” 精准服务、行政审批流程改进、市场主体权益保护、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并形成铜陵特色经验做法。2023年,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台《铜陵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部地方性法规是对铜陵改革发展进程中新经验、好做法的系统提炼与固化,精准设计有效制度措施,切实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推动铜陵市营商环境迈向新高度。立民生之法,绘就幸福生活法治底色。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聚焦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悬空老人”问题,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铜陵市居家养老促进条例》和《铜陵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条例》。居家养老促进条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从 “基本保障”向“品质升级”跨越,加装电梯条例则打通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最后一公里”,让“悬空老人”下楼不再难。在城市精细化治理领域,铜陵以法治为笔,勾勒文明宜居新图景。通过制定养犬管理、住宅电梯安全、文明行为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等一系列法规,推动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让法治温度浸润城市每个角落。立生态之法,筑牢绿水青山法治屏障。铜陵作为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环境保护压力大。铜陵市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立足城市生态治理痛点,精准靶向发力,相继出台《铜陵市燃放经营烟花爆竹管理规定》、《铜陵市城市绿化条例》、《铜陵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铜陵市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管理条例》4部生态领域地方性法规,以法治破解污染治理难题,全力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铜陵市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管理条例》尤为亮眼,该条例聚焦黑沙河流域治理、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等住建领域 “硬骨头”,直击生活污水排放管理中的顽疾,是全国市级层面较早制定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专项立法。从烟花爆竹燃放管控到城市绿化建设,从扬尘污染防治到污水排放治理,铜陵通过一系列法规的制定与实施,逐步构建铜陵市大气、水、绿化等方面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以法治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让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立文化之法,激活地域文明传承密码。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也出自铜陵。目前,铜陵现存有大量以铜矿冶文化为代表的工业遗存遗迹。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传承厚重的工业文明,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铜陵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这部安徽省内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立法,聚焦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难点与痛点,从工业遗产的定义范围界定、各管理部门职责、法律责任设定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筑牢法治根基。铜陵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以法治的力量守护历史文化传统,让铜陵的地域文化血脉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通过搭建人民有序参与多元平台、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直通车”作用,创新开门立法方式,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广泛汇聚民意民智,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强化法规实施宣传,营造实施氛围;督促实施部门及时出台法规配套制度;健全工作格局,强化法定职责;完善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制度……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法规实施与立法一体推进,打好法规实施组合拳,推动法规落地生效,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铜陵实践法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