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报》整版报道我市人大推行“五常”机制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相关做法

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近年来,在安徽铜陵,不断涌现的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基层民主形式,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把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能运行代表履职平台作为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的重要举措,创新推行“站门常开、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活动常有、实事常办”的“五常”工作机制,不断拓宽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积极探索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铜陵实践”,全力答好“民主之问”的时代答卷。
走进铜陵市郊区周潭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可以看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八字工作理念十分醒目。这里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设置有代表接待室、化解矛盾室、视频会议室等,在显眼位置还能看到驻站代表名单,代表接待群众计划、活动开展计划等规章制度一目了然,方便群众知晓。这是铜陵市人大代表联络站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该在老百姓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具有烟火气、泥土味。自2022年换届以来,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在安徽省率先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推进,成立工作专班,分片督促指导,着力在优化站点设置、完善功能布局、细化制度流程等方面下功夫,出台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标准化建设方案,对联络站的建设内容、功能分区、标识标牌等元素进行统一设计,让代表和群众明白联络站是什么、要干什么。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民意志在决策程序中得到充分表达和关注。在铜陵,以乡镇、街道为依托建立代表联络站,以行政村、社区网格为依托建立代表联络点,通过“一站多点”建设,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辖区所有行政村均设立了代表联络点,聘请相关工作人员为联络员,发挥行政村“最小单元”的管理优势,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集中梳理后定期向代表联络站反馈。代表联络站再根据问题具体内容,安排合适的人大代表接访,精准有效回应群众诉求。”大通镇人大主席介绍说。
如今在大通镇,群众有问题“下楼出院”就能直接反映,不出一周相关诉求就能得到回应,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更好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在铜官区天井湖社区,同样为了方便群众,实行“站点”和“人员”双流动,即以代表联络站为中心,流动代表联络站为延伸,将辖区近1.5万名群众,划分为6个片区,实现“巡回流动”全覆盖,有效解决群众参与度低的问题,增强了代表与群众的沟通联系频率。
一张放着“代表接访”字样的简易桌前,代表们与群众围坐一起聊家常、谈需求,在广场、长廊、庭院,一场场散发着烟火气的流动“板凳会”,让代表与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生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无穷魅力。
群众聚在哪儿,阵地就建在哪儿。目前,铜陵市已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代表联络总站、4个县区级中心站、50个标准化基层联络站及若干代表联络点,“1+4+50+N”的四级网络体系日趋成熟,基本实现联络站建设全覆盖,代表履职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2024年7月15日,铜陵市铜官区天井湖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流动联络站”接访活动。
每月15日进站接待群众,在铜陵市已经是人大代表的固定行程。
为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与运行,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指导意见,制定总站、中心站、联络站、联络点运行基准,按照“就地就近、多级联动、助推发展”的原则,将全市33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接待选民、走访群众,并实施代表进站“121”任务机制,即联络站每月至少开展1次活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每年进站参加活动不少于2次、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每年进站参加活动不少于1次,逐步构建起五级人大代表同声发力的组织体系,让群众随时找得到代表、说得上话、办得了事。2024年,全市各站点开展活动681次,接待来访群众1772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000余条,办结2800余条。
“公塥村白湖叽圩排涝站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排涝站仅1台30KW机组,排涝能力有限,且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希望重新改造,提升排涝能力。”2024年8月15日,枞阳县白柳镇居民杨春发和王朋一起,通过扫描代表联络站二维码写下这段话并提交。几乎是同一时间,作为联络站站长的白柳镇人大主席的手机上就已经显示出这条建议。
“白湖叽圩与镇中心城区相连,一旦排涝不力,圩口水位超过安全线,将会危及城区居民。这个事必须高度重视。”次日上午,白柳镇人大立即组织代表开展现场调研,为镇域内水利设施进行“集中体检”,并形成代表建议交镇政府研究处理。
今年3月11日,当代表再次来到白湖叽圩时,连同公塥村谢庄圩、山河村复兴二圩等地,均纳入枞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修复改造范围,进行修复改造。
铜陵市人大常委会主动顺应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倾力打造“云端+掌上”数字化代表联络站。通过“智慧人大”建设,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三级人大信息化平台,代表联络站向数智新空间拓展取得初步成效。做实“代表亮身份”,推行联络站“一站一码”、代表“一人一码”,群众只需“扫一扫”,就能随时找代表,实现群众“码上说事”、代表“马上办事”。
“铜胥路通车之后,让老百姓出行方便不少,但该路段与五松山大道交叉口缺少交通信号灯,上下班高峰期时,路口车流量大,存在安全隐患,希望代表帮忙反映。”2024年8月29日,家住义安区五松镇惠泉社区的居民周少华通过扫描代表二维码,随即将问题提交上去。同一时间,五松镇人大代表胡丽琴的手机上就显示出这条意见。第二天,胡丽琴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后,整理形成代表建议提交给五松镇人大,得到迅速转办。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该路口增设3处交通信号灯并投入使用,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网上代表联络站投入运行半年来,已收到社情民意235条,均按时办结。
利用“121”任务机制,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坐堂接诊”;依托网上代表联络站,代表线上“把脉问诊”,“线上”“线下”的双向赋能,实现“实体”与“网络”互补,让群众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找代表反映问题成为现实。

2024年7月23日,铜陵市枞阳县人大代表陈国涛(左三)深入社区居民家中访民情、听民意。
2024年11月中旬,漫步在义安区天门镇龙云村瓜蒌种植基地,一个个滚圆的瓜蒌挂满枝头。据悉,该村共种植瓜蒌20多公顷,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0万元,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120余人,人均年增收4700余元,瓜蒌产业已成为该村富民增收的新路径。
而决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群众的智慧,更是代表履职为民的生动写照。天门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定期接访时,有部分村民反映,希望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瓜蒌,受困于技术和市场双重影响,迟迟不敢尝试。接待代表敏锐察觉到,这是扶持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好路子。于是开展深入调研,立足该村实际,提出了《关于在龙云村实施瓜蒌种苗培育基地项目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让该村村民的期盼得以实现。
正因为“有话就能说,说了不白说”,所以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就地找到人大代表,义安区西联镇人大推行“下楼出院”,将议事阵地从代表联络站移至农家庭院,通过人大代表引导话、乡贤能人带头话、村民群众主动话的形式,一线收集村情民意,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反馈清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范问题。仅2024年,该镇人大累计开展“庭院夜话”7期,收集解决各类问题120余个。
2024年9月4日晚,在西联镇垅上村村民王海东的家中,院内灯火通明,伴随着田野清香、阵阵蛙鸣,说着地道方言的人大代表们与村民们围坐一堂,话家常、议事情、提意见。“苏家垅自然村需要新建平水坝,来控制腰河的水位,确保苏家垅田地灌溉用水有保障。”村里的种田大户胡广松现场提出建议,其他村民也纷纷应声附和。“如果新建平水坝,那就要建在垅上腰河的最东边,才能彻底解决腰河整个沿线田块的灌溉问题。对此,村委会将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做进一步的沟通,后续进展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义安区人大代表、垅上村乡村振兴专职书记张有胜作出回应。
“庭院夜话”活动将代表接访从室内搬到了院外,代表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沟通更加顺畅。
代表联络站不仅是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还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2024年清明节前夕,义安区钟鸣镇牡东村牧大爷和曹师傅,因为山场林地纠纷,两人来到牡东村“百姓评理说事点”寻求调解。在钟鸣镇,为拓展延伸代表联络站功能,成立了一支由人大代表、普法志愿者、法律顾问等20余人组成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到各村的代表联络点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久而久之,“百姓评理说事点”成了代表联络点的第二个身份。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哨声”。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铜陵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开展“关注民生促发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通过引导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和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集民意、聚民智、解难题,让代表紧密联系群众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代表累计提出意见建议4.8万件,转办4.5万件,办结4.4万件,一件件“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解决。
2025年3月27日,铜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梦生(右五)参加代表接待日活动。
在义安区东联镇永新社区的儿童无动力乐园内,入眼的是或奔跑跳跃,或卖力攀爬的小朋友们,乐园里不时传出快乐的童声。“我们这距离市区远,以前想去游乐园只有等节假日,现在家门口建起了儿童乐园,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们也多了‘遛娃’好去处。”社区居民吴瑞雪开心地说道。
利用“金角银边”兜起儿童快乐时光,是东联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票决通过的3个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东联镇人大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辖内社区,下网格、进楼栋、访企业,实地走访、探察、调研,征求群众意见,梳理形成项目清单,按照“尊重民意、普惠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镇人代会每年票决民生实事3件,督促政府完成。自实施民生实事票决制以来,已督促完成民生实事项目9件,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将民生实事项目交由人大代表进行票决,是铜陵市人大常委会推动代表履职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具体举措,通过群众“点单”谋项目、代表“议单”定项目、政府“买单”建项目、人大“验单”督项目的“四单”模式,将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贯穿于民生项目实施全过程。目前,该项制度已在全市范围内的县区、乡镇两级全面推广。
为民办实事,要群众认可,要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人大代表汇民意、集民智、聚民心,让人民群众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的决策者和受益者,实现“群众想什么”和“政府干什么”的精准对接、高度融合,真正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忧,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丰富多彩的阵地活动,也让代表履职更加有力。在枞阳县雨坛镇,常态化组织代表在联络站内向选民述职成为“规定动作”,“代表述职+选民测评+意见落实”的述职机制,推动人大代表更好地联系选民、了解民意、服务群众。义安区顺安镇人大将千年古镇“临津驿”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代表联络站建设之中,建立特色品牌“临津议站”,打造“代表联络站+法院”“代表联络站+检察院”共联工作站,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建立“主任会议成员接待日”制度,开展“亲清有约助企”活动,与各级人大代表、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诉求,“点对点”解决问题。一个个充满烟火气、带着泥土味的民主形式在铜陵孕育而生。

2024年8月11日晚,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陇上村开展“庭院夜话”活动。
近日,铜陵市领导领衔督(领)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工作安排,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印发通知,明确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领衔督(领)办代表建议的具体内容和时限要求,也拉开了今年重点督办代表建议工作的序幕。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
今年,铜陵市人大常委会从代表所提的200多件重点建议中,将50余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作为重点督办事项,由市委领导领衔督办、政府领导领衔办理,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工委对口督办,年底集中测评,“双领双督一测评”机制确保责任不“空转”、办理不“落空”。2024年,政府系统共承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331件,所有代表建议均按要求办复。其中,建议得到有效解决和落实的233件,列入工作计划规划正在逐步推进的65件,代表意见建议采纳落实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对此,义安区老洲乡民主村村民汪大哥感触颇深。老洲乡地处长江中心,四面环江,属独立江心洲,群众出行只能靠电动车或乘坐私人面包车,群众的出行难题一直是一件揪心事。2024年4月,老洲乡人大开通“民呼我应”履职平台,“关于老洲乡尽快开通公交车的建议”反映热烈,引起了市、区两级人大的高度重视,被列入重点督办建议。通过邀请代表、群众、相关职能部门多次召开“现场督办会”,围绕公交线路优化、站台设置、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会商,最终研究确定开通两路公交车,沿途覆盖全乡所有行政村,切实解决乡内群众的出行难题。
2024年8月5日上午,伴随着第一辆公交车缓缓驶入渡口,老洲乡结束了无公交车的历史,“小岛公交”让“幸福民生路”更加通畅。
“重点督办建议领导领衔,一般建议委室对口督办,日常建议通过12345便民热线设置的‘人大代表通道’快研快处,有效实现了代表建议分类办理、限时回复,既能交得准,又能办得快,得到了广大代表的充分肯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梦生介绍,2024年,代表闭会期间所提建议办理满意度达96.6%。
2024年底,市人大代表王振华在日常走访联系群众时,发现杨村花园小区至第六人民医院道路两侧的下水道盖板,受机动车长期碾压,损毁较为严重,影响群众夜间行路安全。为保障小区居民出行安全,他立即拨通12345便民热线,提出“尽快修复下水道盖板并开展全面摸排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的建议”。第二天,相关部门接到办理任务后,立即安排施工单位对相关路段进行修复,设置栅栏,合理规划行车路线,并对辖区内小区开展全面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12345便民热线设立“人大代表通道”一年多来,接收代表意见建议825件,均圆满办结,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办理。
为让代表“金点子”成为发展“金钥匙”,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畅通“民情—民意—民智—民生”的转化通道,全年刊发《代表之声》专刊、《铜陵人大信息》等调研报告60篇,推动政府开展黑砂河长治久清、珍珠养殖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等一批高质量建议,转化为政府工作的务实举措。

2025年3月,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人大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永新社区儿童无动力乐园建成。图为孩子们在乐园中嬉戏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