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7 19:13
	   来源:铜陵日报、教科工委 	  阅读: 次
	
	
   
  
从执法检查摸清“家底”,到专题询问直击痛点,从推动问题整改,到建立长效机制——今年6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以一场贯穿“查、问、改、督”全流程的监督行动,为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注入强劲动力。随着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听取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以及后续“回头看”机制的建立,曾经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场地不足、经费短缺等短板正逐步破解,一幅“设施更完善、服务更贴心、参与更便捷”的全民健身新图景,在人大监督的护航下加速铺展。
检查+询问,摸清全民健身“家底”与“痛点”
“要深刻认识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发现法规实施中的梗阻点、薄弱项……”在《全民健身条例》执法检查动员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要求。自6月起,市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项执法检查组,通过实地核查、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全市场馆建设、经费保障、校园体育、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拉网式”检查。检查组不仅走访了市体育中心、生态体育公园等大型场馆,还深入乌木家园等老旧小区、偏远乡村健身点,与健身群众、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师生面对面交流,累计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形成了一份数据详实、问题清晰的检查报告。这份报告既肯定了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阶段性成效:——“十四五”以来,我市出台《铜陵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多项核心政策,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确保全民健身工作条例有法可依、保障有底;2022-2024年建成2个大型生态体育公园、14个“口袋体育公园”,新增健身步道77.56公里,城乡社区健身设施100%覆盖,举办中华垂钓大赛等赛事,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吸引12万人次参与。
这份报告更直指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瓶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2平方米,低于全省3.03平方米的平均水平,未达“十四五”规划目标;主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比例不高,乌木家园等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标准偏低;铜官区近3年体育经费仅20余万元,部分县区未获体彩公益金分成;专业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6月26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专题询问现场,气氛格外热烈。“下一步如何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采取哪些措施逐步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如何引导人民群众科学地开展体育运动?”“怎样激发文体旅融合活力,让体育赛事流量真正转化为发展增量?”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检查发现的短板接连发问,市政府及教体、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明确整改方向。“这不是一次‘走过场’的询问,而是要让问题‘摆上台面’,让整改‘有时间表’。”执法检查组相关负责人说。
靶向整改,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体系建设,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条例》宣传,推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引进高端赛事,打造“体育+文旅”融合品牌;二是强化科学规划与设施管理,推动教体部门参与居民区体育设施建设全过程,制定设施开放与维护管理办法,推动学校、单位体育场地共享,提升设施利用率;三是强化校园体育投入,重点改善主城区学校场地短缺状况,盘活校内空间资源,加强体育师资配备与培训,建立校园赛事长效机制,适当扩大体育特长生招生规模;四是强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规范体彩公益金使用,探索多元投入模式,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发展,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并升级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设施、活动、指导信息“一网通查”,提升服务智慧化水平。“此次执法检查不仅是对我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情况的全面体检,更是推动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契机。”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监督实效”推动“民生实效”,持续推动全民健身从“有场地”向“优服务”、从“广覆盖”向“高品质”跨越,让更多群众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